百丈之堤,溃于蚁穴。寺库走到濒临破产的局面,本质上面临的是一场信任危机。
“买电器能想到京东,买女装想到淘宝,买奢侈品想到寺库。”这是创始人李日学对于寺库最初的品牌设想。于是从2008年寺库成立到2017年上市,寺库的业务核心不是扩大市场,而是提升品牌调性。一位寺库离职员工向《财经天下》周刊表示,“寺库早期的品牌营销是不计成本的,哪怕是拍一组纪录片,至少都是千万级的支出。”
不计成本的烧钱营销,带来的回报却不成正比。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,寺库的知名度远不如阿里巴巴、京东。再加上寺库上市时国内垂直电商聚美、当当选择退市,导致投资人并不看好寺库的发展,上市当天寺库就跌破每股13美元的发行价,面临来自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。
上市近五年来,寺库股价一直在走下坡路,表现最好的2018年8月也仅冲高到15.48美元,2020年寺库股价更是跌到个位数,2021年年底直接跌到1美元以下,还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。截止到2022年1月7日收盘,寺库收跌0.32%,每股仅为0.43美元,总市值为3043万美元,与最高峰相比,市值缩水97%。
资本冷血的背后是,寺库的业绩实在是太差了,营收一直没能超过70亿元,最好的2019年也只有68.69亿元,净利润常年在1亿多元徘徊不前。进入2020年后,局面更是急转而下,财报拖到2021年11月才发布,网友戏称寺库业绩太差不敢发财报。
寺库这份成绩单确实不好看,2020年营收60.2亿元,同比下降12%;净利润由盈转亏,净亏损8741万元。2021年上半年寺库营收仅为15.26亿元,同比下滑34%,净亏损3982万元。
网经社电子商务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、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,寺库自身业绩与股价双双低迷,同时,又因资金问题而负面缠身,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对任何一家电商平台而言无疑都是严重的危机。
知情人士告诉《财经天下》周刊,寺库遇到今天的困境与创始人李日学不无关系,他没有一条路走到底的勇气,自创立伊始,寺库经历多次转型,每次转型都碰壁,至今也没有找到支撑公司发展的核心路径。
寺库最初是从二手奢侈品寄卖平台起家的,这种模式下,无法保证货品的来源,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假货问题,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感。在知乎、豆瓣等社区平台上,随处可见消费者对寺库平台售假的讨论。在豆瓣小组,有网友发现自己在寺库购买的龙骧包是假货,于是向客服申请退款,然而退款理由却没有“产品为假货”的选项。
后来寺库转型为为奢侈品品牌清库存的电商平台,商品种类包括珠宝、首饰、手表、服饰等,但这一模式由于拿不到品牌方的授权,走得也不顺利。李日学痛定思痛后,改为为高端人群服务,他们需要啥就提供啥,平台上线了豪车、私人飞机、艺术品等,但由于线上缺乏服务体验,这条路也没能走成功。
为了提高服务体验,寺库也曾尝试过建立线下门店,但受疫情以及居高不下的营业成本影响,均以失败告终,青岛、天津、北京等地的线下体验中心均被关闭。2018年,寺库还尝试学习社交电商模式推出“库店”,售卖的商品已不单单局限于奢侈品,而是涵盖了美妆护肤、鞋类服饰、珠宝箱包以及手表配饰,最终也没能成功。
屡屡碰壁的寺库最终迎来了生死存亡的时刻,天眼查将其列为高风险企业,共有393条风险信息,有的是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,有的是股权被冻结。据了解,寺库共有七笔股权被冻结,涉及金额高达1.53亿元。